1、工件的形狀尺寸不均勻,結構設計不合理或形狀復雜,尺寸突變或淬火部位加工粗糙,或有凹槽、孔、尖角、鍵槽、棱邊等結構因素,溫度偏高或局部過熱,尤其是尖角和小孔等位置,淬火后熱應力和組織應力大,造成淬火裂紋的產生。
2、中頻感應加熱電源加熱溫度不均勻,或者工件的回火不及時,當重新淬火時,未進行退火處理而直接淬火;淬火介質選擇不當,冷卻速度過大。由于加熱溫度過快或過高,冷卻過快或操作不規范,介質選擇不當,冷卻器設計不良,冷卻不均勻等。
3、冷卻介質的成分含量、溫度及壓力等選擇出現問題;淬火前機械加工應力很大,沒有進行預先熱處理,加工粗糙,存在嚴重的刀痕等。原材料內部存在質量缺陷(組織不均勻,成分偏析、大塊的非金屬夾雜物、內部裂紋、嚴重的網狀或帶狀碳化物等),材料淬硬性能過高,鋼的含碳量高于上限的要求。
預防措施:改進工件的結構形式,淬火前各部位不允許有毛刺、嚴重的劃痕,對孔用銅塞堵住,調整溫度或緩慢加熱,避免上述不良設計的發生。合理選擇加熱規范,加強原材料的檢驗,嚴格控制鋼材的成分,從而進行鍛造或進行球化退火處理。
感應淬火前進行去應力退火處理,消除刀痕等應力集中部位;高頻淬火后及時回火,可采用爐內或自回火方式,正火或退火后再進行高頻淬火。控制冷卻介質的各項技術要求符合工藝的規定,必要時進行工藝試驗,改進感應器和冷卻系統的設計,使噴水孔布置合理,選擇合適的冷卻介質,降低噴水壓力。